我是5845cc威斯尼斯人下载本科学生第二党支部的一名预备党员,我叫张莹。
光阴如梭,预备期即将结束的我迎来了一个不一样的假期。除了在假期进行网上党课培训,我拜访了久违的老党员——我的太公,聆听老党员教诲,传承好家风,做合格党员。
我的太公名叫张锁富,出生于1922年,今年已经95岁,已是迟暮之年的老者却依旧神采奕奕,记忆犹新的是每次去探望他,他都会坐在房间里安静地看央视新闻。这次去探望他时,老人给我讲述他当年入党历程、工作履历和家里的党员、家风。
太公说,他是被推选为积极分子,参加了青年团和党训班学习后于1952年9月9日入党的。谈到当时入党的动机,老人的目光深邃而坚毅,往事历历在目。他痛斥当年国民党强征壮丁、苛捐杂税,弄得乡里坊间民不聊生的恶行。太公说,他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那夜,太公睡得迷糊之间听到一阵急促而轻缓的敲门声,还有一个青年在小声喊“开门,开开门……”,太公惴惴不安却也不做声响,以为是国民党又来拉壮丁了,只带了一床薄被翻窗逃出家去,在麦田里过了一夜。
第二天清晨,他回家才得知昨天那个青年是国民党军队里的逃兵,好不容易逃来乡里,想要件普通衣裳把身上的军装换下来,过平平常常的日子。一阵敲锣声打断了太公的思绪,他跟着大伙一起到了村头一个名叫石灰场的广场上。只见偌大的广场上,一名年轻的小战士站在一张长板凳上边敲锣边呼喊大家集合,小战士顾盼神飞,欢快地通知大伙,“解放啦!解放啦!毛主席领导咱们共产党赢得胜利,咱们乡亲都有好日子过啦……”,原本满腹狐疑的太公听到了这些,打消了心中的疑虑,听着小战士嘴里讲的“共产党”,宛如一块有魔力的磁石,他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竟从头至尾一字不漏地听完了。这是他第一次听说“共产党”,一份入党的心愿在心中悄然萌发。
1949年7月底,他组织村里的青年帮助群众抗干旱,大半夜去农田里浇水,被推选为积极分子。参加了青年团,他以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和出众的组织能力赢得了组织和老百姓的信任,先后担任青年团团长、村长、副乡长,于1952年担任乡长,同年入党。正值抗美援朝时期,他一腔热血打算参军,身体素质各项报告均已通过,但组织上不批准,组织上告诉他“在前线打仗是革命,在地方任职也是革命,既然已经担任乡长,要带领好一方人民过上好日子!”。也是这件事,他认识到党的纪律性,他意气风发承诺道,“党指挥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我想成为一个好党员!”。
“任何时候,做人民的服务员,时刻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成为他一生恪守的信条。无论是在年轻时担任乡长,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被下放到农村,担任农工部县委、工作组组长,被扣上四顶大帽子,他始终坚守初衷,不忘本心。如今,他对自己的工作生涯最满意的就是文革期间他担任乡党委书记兼乡长的两个月,那两个月,前20天他帮助生产队在田间工作,后40天他积极组织团结工作,“让不开口说话的人敢开口”,缓和邻里乡亲的关系。那个沧海横流、人情汹汹的年代,在被打压被折磨的情况下,他敢于站出来,积极搞好凝聚人心、团结大众的工作,很了不起!文革后,太公也得到平反,在冯庄、白龙荡乡担任书记,直到退休。
我的太公,只有初中学历,却勤奋好学,在辍学之余自学《四书》、《五经》、《论语》、《孟子》,一生致力于农业工作,曾向报刊投稿并刊登多篇文章。他一生贯彻“跟党走,不动摇”的信仰,经济上绝不贪污腐败;作风上坚持不犯错;对子女要求严格。我们家四代人有党员共14人,包括张锁富、李孝宏、张国宏、丁红、张华、李晶、李斌、谢娟、张芸、黄晓伟、张斐然、张婷、张国民、张云波。
65年党龄的太公是我入党的启蒙恩师,也是我们家的瑰宝,在他的教育感染下,家风家训永相传。